澤銳網

Titanic.1997.720p.BluRay.x264.DTS

◎譯  名 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片  名 Titanic
◎年  代 1997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劇情/愛情
◎語  言 英語/法語/德語/瑞典語/意大利語/俄語
◎字  幕 英文
IMDB評分   7.6/10 (397,622 votes)
IMDB鏈接  
◎文件格式 x264 + DTS
◎視頻尺寸 1280 x 546
◎文件大小 3 x  DVD5
◎片  長 3:14:50
◎導  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主  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Jack Dawson
      凱特·溫絲萊特 Kate Winslet ....Rose DeWitt Bukater
      比利·贊恩 Billy Zane ....Caledon 'Cal' Hockley
      凱西·貝茨 Kathy Bates ....Molly Brown
      弗蘭西絲·費舍 Frances Fisher ....Ruth Dewitt Bukater
      格勞瑞亞·斯圖爾特 Gloria Stuart ....Old Rose
      比爾·帕克斯頓 Bill Paxton ....Brock Lovett
      伯納德·希爾 Bernard Hill ....Captain Edward James Smith
      大衛·沃納 David Warner ....Spicer Lovejoy
      維克托·加柏 Victor Garber ....Thomas Andrews
      喬納森·海德 Jonathan Hyde ....Bruce Ismay
      蘇茜·愛米斯 Suzy Amis ....Lizzy Calvert
      Lewis Abernathy ....Lewis Bodine
      Nicholas Cascone ....Bobby Buell
      Dr. Anatoly M. Sagalevitch ....Anatoly Milkailavich (as Dr. Anatoly M. Sagalevitch)
      丹尼·努齊 Danny Nucci ....Fabrizio
      傑森·貝瑞 Jason Barry ....Tommy Ryan
      伊萬·斯圖爾特 Ewan Stewart ....1st Officer Murdoch
      艾恩·格拉法德 Ioan Gruffudd ....5th Officer Harold Lowe
      喬納森·菲利普斯 Jonathan Phillips ....2nd Officer Lightoller
      馬克·林德塞·查普曼 Mark Lindsay Chapman ....Chief Officer Wilde
      理查德·格拉翰 Richard Graham ....Quartermaster Rowe
      Paul Brightwell ....Quartermaster Hichens
      Ron Donachie ....Master at Arms
      艾瑞克·布里登 Eric Braeden ....John Jacob Astor
      Charlotte Chatton ....Madeleine Astor
      Bernard Fox ....Col. Archibald Gracie
      Michael Ensign ....Benjamin Guggenheim
      Fannie Brett ....Madame Aubert
      詹妮特·戈德斯坦恩 Jenette Goldstein ....Irish Mommy
      Camilla Overbye Roos ....Helga Dahl
      Linda Kerns ....3rd Class Woman
      Amy Gaipa ....Trudy Bolt
      Martin Jarvis ....Sir Duff Gordon
      Rosalind Ayres ....Lady Duff Gordon
      Rochelle Rose ....Countess of Rothes
      Jonathan Evans-Jones ....Wallace Hartley
      Brian Walsh ....Irish Man
      Rocky Taylor ....Bert Cartmell
      Alexandrea Owens ....Cora Cartmell (as Alexandre Owens)
      西蒙·克萊恩 Simon Crane ....4th Officer Boxhall
      Edward Fletcher ....6th Officer Moody
      Scott G. Anderson ....Frederick Fleet
      Martin East ....Lookout Lee
      柯瑞克·科萊 Craig Kelly ....Harold Bride
      Gregory Cooke ....Jack Phillips
      Liam Tuohy ....Chief Baker Joughin
      James Lancaster ....Father Byles
      Elsa Raven ....Ida Strauss
      Lew Palter ....Isidor Straus
      Reece P. Thompson III ....Irish Little Boy
      Laramie Landis ....Irish Little Grl
      Amber Waddell ....Cal's Crying Girl
      Alison Waddell ....Cal's Crying Girl
      Mark Rafael Truitt ....Yaley
      John Walcutt ....1st Class Husband
      Terry Forestal ....Chief Engineer Bell
      Derek Lea ....Leading Stoker Barrett
      Richard Ashton ....Carpenter John Hutchinson
      Sean Nepita ....Elevator Operator (as Sean M. Nepita)
      Brendan Connolly ....Scotland Road Steward
      David Cronnelly ....Crewman
      Garth Wilton ....1st Class Waiter
      馬丁·萊英 Martin Laing ....Promenade Deck Steward
      Richard Fox ....Steward #1
      Nick Meaney ....Steward #2
      Kevin Owers ....Steward #3
      Mark Capri ....Steward #4
      Marc Cass ....Hold Steward #1
      保羅·赫伯特 Paul Herbert ....Hold Steward #2
      Emmett James ....1st Class Steward
      Chris Byrne ....Stairwell Steward (as Christopher Byrne)
      Oliver Page ....Steward Barnes
      James Garrett ....Titanic Porter
      Erik Holland ....Olaf Dahl
      Jari Kinnunen ....Bjorn Gunderson
      Anders Falk ....Olaus Gunderson
      Martin Hub ....Slovakian Father
      塞斯·艾德金斯 Seth Adkins ....Slovakian 3 Year Old Boy
      Barry Dennen ....Praying Man
      Vern Urich ....Man in Water
      Rebecca Klingler ....Mother at Stern (as Rebecca Jane Klingler)
      崔西亞·奧尼爾 Tricia O'Neil ....Woman
      Kathleen S. Dunn ....Woman in Water (as Kathleen Dunn)
      Romeo Francis ....Syrian Man
      Mandana Marino ....Syrian Woman
      Van Ling ....Chinese Man
      Bj?rn Olsen ....Olaf (as Bj?rn)
      Dan Pettersson ....Sven
      Shay Duffin ....Pubkeeper
      格雷格·艾里斯 Greg Ellis ....Carpathia Steward
      Diana Morgan ....News Reporter
      Lorenz Hasler ....Orchestra Member (as I salonisti)
      Thomas Füri ....Orchestra Member (as I salonisti)
      Ferenc Szedlák ....Orchestra Member (as I salonisti)
      Béla Szedlák ....Orchestra Member (as I salonisti)
      Werner Giger ....Orchestra Member (as I salonisti)
      Patrick Murphy ....Steerage Band Member (as Gaelic Storm)
      Stephen Wehmeyer ....Steerage Band Member (as Gaelic Storm)
      Stephen Twigger ....Steerage Band Member (as Gaelic Storm)
      Shep Lonsdale ....Steerage Band Member (as Gaelic Storm)
      Samantha Hunt ....Steerage Band Member (as Gaelic Storm)
      Kris Andersson ....Dancer
      Bobbie Bates ....Dancer
      Aaron James Cash ....Dancer
      安妮·弗萊徹 Anne Fletcher ....Dancer
      Ed Forsyth ....Dancer (as Ed Forsyth)
      Andie Hicks ....Dancer
      Scott Hislop ....Dancer
      Stan Mazin ....Dancer
      Lisa Ratzin ....Dancer
      Julene Renee ....Dancer (as Julene Renee)
      Brian Baines ....Noble Sailor (uncredited)
      Alexandra Boyd ....1st Class Woman (uncredited)
      Mike Butters ....Musician / Baker (uncredited)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Steerage Dancer (uncredited)
      Bruno Campolo ....1st Class Man (uncredited)
      Chris Cragnotti ....Victor Giglio (uncredited)
      Kevyn Currie ....Titanic Crewmember (uncredited)
      凱文·德·拉·諾伊 Kevin De La Noy ....3rd Officer Pitman (uncredited)
      Sean Howse ....The Promenade Steward (uncredited)
      Rudy Joffroy ....'Safe' Bellboy (uncredited)
      Tony Kenny ....Deckhand (uncredited)
      辛·勞洛 Sean Lawlor ....Leading Stroker Charles Hendrickson (uncredited)
      John Leonhardt ....Second Class Passenger (uncredited)
      Don Lynch ....Frederick Spedden (uncredited)
      Johnny Martin ....Rescue Boat Crewman (uncredited)
      Meghan McLeod ....First Class Passenger (uncredited)
      Mike O'Neal ....Engine Room Crewman (uncredited)
      Barbarella Pardo ....Core extra (uncredited)
      Phil Parlapiano ....Button Accordionist (uncredited)
      Judy Prestininzi ....Praying Woman (uncredited)
      史蒂文·奎裡 Steven Quale ....Engine Room Worker (uncredited)
      Olivia Rosewood ....Mary Marvin (uncredited)
      John Slade ....Ohio Man (uncredited)
      Stephen Wolfe Smith ....1st Class Dining Room Steward (uncredited)
      R. Gern Trowbridge ....Drowning Man (uncredited)
      Miguel Angel Varela Fimbres ....3rd Class Youngster Without Lifesaver Jacket (uncredited)
      Francisco Váldez ....Man Being Combed for Lice (uncredited)

 

◎簡  介

劇情

  詹姆斯·卡梅隆從泰坦尼克號的海底殘骸獲得靈感,將一段航海傳奇演化成令人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而且樹立了視覺奇觀新的標準。

獲獎記錄

·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 喬恩·蘭道 Jon Landau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奧斯卡獎-最佳攝影 拉塞爾·卡朋特 Russell Carpenter  
·奧斯卡獎-最佳藝術指導 彼得·拉蒙特 Peter Lamont (art director), Michael Ford (set decorator) 
·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 黛博拉·琳恩·斯科特 Deborah Lynn Scott  
·奧斯卡獎-最佳音響 嘉裡·瑞德斯托姆 Gary Rydstrom , Tom Johnson , Gary Summers , Mark Ulano  
·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剪輯 康拉德·巴夫 Conrad Buff IV ,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 Richard A. Harris
·奧斯卡獎-最佳音效剪輯 Tom Bellfort , Christopher Boyes  
·奧斯卡獎-最佳視覺效果 羅伯特·萊加託 Robert Legato , Mark A. Lasoff , Thomas L. Fisher , Michael Kanfer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歌曲 詹姆斯·霍納 James Horner (music), Will Jennings (lyrics) For the song "My Heart Will Go On", performed by Céline Dion. 
·奧斯卡獎-最佳配樂(劇情類) 詹姆斯·霍納 James Horner  
提名
·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絲萊特 Kate Winslet  
·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格勞瑞亞·斯圖爾特 Gloria Stuart  
·奧斯卡獎-最佳化妝 Tina Earnshaw , Greg Cannom , Simon Thompson

一句話評論

影史上同類影片中的極品。

——UK Critic

作為奇觀,《泰坦尼克號》樹立了新的標準;作為愛情片,它根本不及格。

——《底特律新聞》

偉大而經典的作品。

——《好萊塢報道》

影片雖然在最後一小時中令人驚愕,但對死亡的恐懼卻無處可尋。

——《舊金山紀事》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泰坦尼克號是20世紀初由英國白星航運公司製造的一艘巨型郵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豪華郵輪,號稱“永不沉沒”和“夢幻之船”。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頓起航前往紐約,開始了這艘傳奇巨輪的處女航。4月14日晚,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傾覆,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海難。

  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美好夢想達到頂峰時的產物,反映出人類掌握世界的強大自信。它的沉沒向人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運的不可預測。到泰坦尼克號沉沒那天為止,西方世界的人們已經享受了100年的安穩和太平。科技穩步發展,工業迅速強大,人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驚醒了這一切。作為埃菲爾鐵塔之後最大的人工鋼鐵結構產物,泰坦尼克號是工業時代的偉大成就,因為對自然的威力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所以在處女航中慘遭厄運。它的沉沒讓世人永遠牢記人類為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價。

  在海難發生之後的數年間,圍繞泰坦尼克號的神話開始流傳,關於勇敢和懦弱的故事出現在無數歷史記載、詩歌、音樂和電影中。經過數十年的研究,1985年9月1日,由著名科學家羅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領導的探險隊終於在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里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一切與之相關的疑問和爭議也隨之迎刃而解。

  詹姆斯·卡梅隆從泰坦尼克號的海底殘骸獲得靈感,將一段航海傳奇演化成令人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卡梅隆說:“在我們的集體想象當中,泰坦尼克號的悲劇幾乎成了神話,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所蘊涵的人性和活力已經消失殆盡。我希望羅斯與傑克的愛情能成為情感的指明燈,去讓觀眾全身心的投入,目睹歷史的重現。”

  在影片拍攝中,最具挑戰的便是重現沉船的場景。卡梅隆本著一個宗旨,那就是這些場景要如同時光倒流一樣,讓人感到身臨其境。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卡梅隆指導了一系列視覺預覽研究,主創人員製作了輪船的研究模型,並用攝影機圍繞取景,從而獲知了泰坦尼克號的結構佈局和最美妙、最壯觀的取景角度。隨著研究的進展,建造佈景也成為當務之急。

  卡梅隆說:“你不可能只搭建一個佈景,因為影片中的這艘大船總在變化角度,不同的角度需要相應的佈景。”

  在嚴格的工程技術和安全措施的保障下,影片大部分在室內和室外的水槽中拍攝完成。其中一等艙餐廳和三層大樓梯都按實物尺寸建造,並搭建在2號攝影棚30英尺深的室內水槽的液壓平臺上,這個液壓平臺可以改變角度,劇組從幾碼遠的海邊引入500萬加侖海水,經過過濾的海水將逐漸淹沒液壓平臺上的景觀。

  曾憑《異形2》、《海底城》和《屋上的提琴手》三獲奧斯卡提名的製作設計師彼得·拉蒙(Peter Lamont)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的設計圖副本以及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關於設計特點的筆記本。這是設計資料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之後被首次應用。

  拉蒙在研究中發現,D甲板餐廳和會客室使用的地毯的製造商依然健在,而且這家公司仍然保存著地毯的樣式,可以重新制作當時的染料。製片方立即開始定購。

  拉蒙回憶說:“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在墨西哥城、紐約和洛杉磯製作佈景和各種傢俱、飾品,按照真實數量複製了甲板椅、桌燈、瓷器、皮箱、救生衣和航海零件等等,總計有數千件。建造775英尺長的拍攝外景雖然方式不同,卻與真實的泰坦尼克號一樣複雜,而且只能用十分之一的時間來完成。”

  另外,由於泰坦尼克號是在處女航時沉沒,而當時的內部裝修沒能全部完成,並且鮮有照片資料。通過充分的研究和顧問的幫助,拉蒙率領製作團隊根據僅存的幾張泰坦尼克號內景照片及其姊妹船奧林匹克號的照片精確重現了頭等艙餐廳、會客室、頭等艙吸菸室、步道區、下午茶廳、健身房和多個特等艙。

  卡梅隆說:“我們用了很長時間才感知到泰坦尼克號的真正大小,它有880英尺長,排水噸位有48000噸,實際重量將近6萬噸,就像體形巨大的怪物。”

  為了造成泰坦尼克號正在海上航行的假相,船體的佈景和水槽都是沿著海岸線建造,從而呈現出白天和夜間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地平線。在拍攝夜間場景時,由於船體在水平位置時甲板有45英尺高,而且沉沒時船尾高高聳起,所以現場的照明效果需要塔吊幫助完成。

  為便於拍攝高大船身上的場景,卡梅隆使用了先進的拍攝器材--遙控升降搖臂(Akela Crane)。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攝影機搖臂,臂展可達80英尺。不過,要將全部場景都納入鏡中,卡梅隆仍要依賴於巨大的塔吊。他說:“我們建造的大型塔吊可以達到200英尺,我們沿著水槽中的船體側面鋪設了導軌,從船頭到船尾只需5分鐘,這樣取景就可以隨心所欲。”在進行拍攝時,卡梅隆也會被懸吊在佈景上空,同攝影指導拉塞爾·卡朋特(Russell Carpenter)一起使用陀螺穩定攝影機取景。

  經過三週的聖誕假期之後,攝製組利用全部完成的兩個甲板平臺去拍攝逐漸劇烈的沉船場景。在災難的最後階段,船體斷為兩截,前半部分沉入水下40英尺。在真實事件發生時,船上的救生艇僅能容納不到一半的乘客,而由於船員未能填滿每隻救生艇,最終獲救的乘客只有三分之一。在拍攝中使用的救生艇吊艇架由為真正的泰坦尼克號提供相同配件的同一家公司製造,韋蘭公司根據過去的圖紙生產出的吊艇架與泰坦尼克號上的分毫不差。

  【關於史實】

  泰坦尼克號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是白星航運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郵輪的第二艘。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噸位達到空前的46329噸。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動力系統有三套主機:其中兩套為四汽缸往復式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0000馬力,航速23~24節。不過,白星公司明顯對速度並不感興趣,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營造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用《造船家》雜誌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這種奢華的程度在當時可謂無可比擬。

  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水仍能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

  1912年4月10日,南安普敦港人頭攢動,號稱世界最大郵輪的泰坦尼克號開始了它的唯一一次航行。當晚7時,泰坦尼克號抵達法國瑟堡港。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號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一位上岸的乘客拍下的照片後來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絕版照片,在收藏家眼裡價值連城。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號選擇了距離較短的北航線。氣溫不斷下降。但天氣非常晴朗。事後倖存的船員說,他們從未見過如此寧靜的北大西洋。

  1912年4月14日晚,泰坦尼克號以22節的航速在漆黑冰冷的平靜洋麵上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令人驚訝的是,儘管白星公司為頭等艙定製了鍍金的樓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編織地毯,卻竟沒給瞭望員配備望遠鏡。11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裡克·弗利特發現遠處的的黑影正在快速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臺的警鐘,得知情況的大副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要麼是加速的同時左滿舵,鋌而走險;要麼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

  撞擊發生之後,史密斯船長和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一起檢查受損情況。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安德魯斯平靜的對史密斯船長說:“這艘船沒救了。”史密斯船長問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得到的答覆是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

  15日凌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準備放救生艇。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求救信號。0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0點55分,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救生艇邊一片混亂,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狀態下就被放了下去。結果可以搭載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到1點40分,最後一艘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即將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

  1點35分,海水開始進入鍋爐室。2點10分,船上發出最後一封求救電報。2點13分,船上29臺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沖撞著砸破一道道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水中。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點18分,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斷為兩截。2點20分,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鐘之內就緊跟著沉入水中。

  最終,在2208名船員和乘客中,只有705人生還。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驚駭程度絲毫不亞於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半旗致哀。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造船業和無線電電報通訊。1913年12月12日,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大會制定的條約促成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直到今天,該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可能造成危險的冰山。條約規定:所有載人船隻應該配有足夠搭載全體乘員的救生艇,並且要進行適當的相關訓練。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信號。

  有很多人認為,救生艇不夠是導致這個災難的直接原因。實際上,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數量是符合英國法律規定的,法律要求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人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因為當時準備救生船的目的不是裝下全體乘客,而是將下沉船隻上的乘客轉移到救援船上。當時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客船上救生艇的搭載人數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乘客,白星公司還為這種“對乘客安全高度負責”的額外配置沒有引起公眾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海難後新制定的海上安全法規要求救生艇必須能容納船上的所有人員。

花絮

·製片方想讓馬修·麥康納演男主角,但是卡梅隆堅持啟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此片成功離不開歷史學家們的指導。同時,關於搭建的泰坦尼克號中細節的錄象也曾讓泰坦尼克號歷史學會會員們目瞪口呆,連聲叫好。珍藏版DVD中收錄了由泰坦尼克歷史研究專家Ken Marschall繪製的各種泰坦尼克的圖畫,一共82張。此君曾參加過多次的泰坦尼克的探險活動,是導演卡梅隆的好朋友。
·卡梅隆戲言自己之所以拍攝《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因為能去探尋殘骸。整個探險隊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12次潛入深海,卡梅隆對DIY製作的器具讚不絕口。正是深海探險讓卡梅隆對海底神秘世界的興趣日益濃厚,才促使了他以後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以及影片的完成。卡梅隆說:我欠泰坦尼克號的。
·影片開頭具有特殊意義的開場戲是導演在剪輯工作的後期冥思苦想20個小時以後的成果,而在開頭泰坦尼克號在海底的殘骸鏡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而有一部分則是利用模型來拍攝的,區分的辦法是當鏡頭中有兩艘潛艇時是模型,只有一艘潛艇時則是真正的泰坦尼克號的殘骸。
·Jack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現時的抽菸鏡頭遭到了非議,認為會誤導小孩子們,但卡梅隆解釋說在當時吸菸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不加入抽菸的鏡頭反而會讓影片顯得不真實。
·凱特·溫斯萊特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卡梅隆寄上自薦書,信中還夾有玫瑰花,附上"我就是你要找的Rose"這樣的話,而最終獲得了這部世紀之作中羅絲這一角色。她在拍攝過程中還患上過肺炎。
·起航的鏡頭是在一個停車場上搭的綠屏前拍攝的。沉船的畫面是模型加上電腦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擬出來的。演員對著綠屏幕表演,特技小組再將冰川的畫面合成。導演在告訴演員們應該看什麼地方,他們必須假想那裡有Titanic在下沉。
·救生艇搜尋生還者的鏡頭是在裝滿超過350,000加侖水的大水槽內拍攝的。
·片中大部分的"海洋"其實只有3英尺深。
·因為全尺寸的泰坦尼克號模型只有右半邊是全部完工的,所以導演特地想出了用相反文字的道具來拍攝,再將影片左右顛倒放映,所以船上如果有需要文字的道具,都需要做正反兩套。
·造價2億多美元的《泰坦尼克號》是當時成本最為昂貴的影片。影片拍攝製作過程長達五年。
·拍攝結束後整個佈景都被賣了廢鐵。
·片中Rose叫了80次"Jack",還不算叫他"Mr. Dawson"的次數,而Jack叫了"Rose"50次。
·Jack的臺詞"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100年來100句最經典的電影臺詞之一。Jack站在泰坦尼克號的船頭高呼隨後鏡頭緩緩後拉俯瞰整個泰坦尼克號,這短短的10餘秒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電腦製作技術,花了大概100萬美元才得以完成,當然放到現在只要10萬美元就可大功告成。
·片中Rose的畫像是卡梅隆畫的,由於他是左撇子,拍攝時特意用鏡面轉換鏡頭,使其看起來是Jack用右手畫的。肖像畫實際上是根據凱特·溫絲萊特所拍的照片臨摹而成的,當然溫絲萊特在拍攝照片時是穿著比基尼的,沒有展示出來的部分由導演想象完成。至於說畫上Jack的簽名當然也是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一手包辦,據說影片中Jack的所有素描作品都是出自卡梅隆的手筆。
·拍攝過程中萊昂納多的寵物蜥蜴被卡車撞傷,但是在萊昂納多的精心照料下它又恢復了健康。
·"Jack this is where we first met."(Jack,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句臺詞是凱特·溫斯萊特靈感迸發,臨時想出來的。Rose朝Cal臉上吐唾沫的動作也是她建議的,劇本中設計的是Rose用髮夾戳他。
·片中Jack給Rose畫像時讓她"Lie on that bed, uh I mean couch."(躺在床上,呃,我是說沙發上。)而劇本上原文是"Lie on that couch"(躺在沙發上),是萊昂納多說錯了(他很誠實)。但是卡梅隆非常喜歡這個錯誤,並把它保留了下來了。
·當片中船長說"全速前進"時,有人也跟著喊"全速前進!"。這喊聲來自導演卡梅隆。
·影片中Jack和Rose比賽吐口水的場景遭到了從監製到演員,從電影公司老闆到劇組成員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但卡梅隆認為自己的電影不能循規蹈矩而要有所創新,實際上這一段也成為影片中讓觀眾記憶猶新的場景之一,對展現人物之間的性格和背景大有裨益。
·在頗有爭議的角色之一大副默多克的問題上,詹姆斯·卡梅隆表示自己非常尊重他,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但為了藝術的處理而把發生其他人物的事情集中在默多克一人身上來進行描寫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
·導演卡梅隆為影片拍攝了另外一個結局,在這個結局中老Rose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海洋之星"丟到海中,而是和船員們有一個精神上的交流。這個原劇本上的結局被導演卡梅隆評價為太高深莫測而被捨棄,但卡梅隆同時也聲稱自己非常喜歡這個結局。
·珍藏版DVD的花絮中可以看到導演卡梅隆親身站在冰冷的水中手執攝象機的珍貴鏡頭。